第 2713 期(2016 年 8 月 21 日) ◎ 教會之聲 ◎ 李炳光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教會應該學像基督道成肉身,住在人的中間,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所以教會的使命就是主耶穌道成肉身的延續,活在人羣中,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當然我們不應輕視教會屬靈生命的增長,實踐主耶穌所託負我們的大使命固然是教會的首要責任,但我們應清楚地肯定,我們所傳的福音是全人的福音,正如洛桑會議中也有提及:「普世福音運動要求整個教會把整個的福音帶給整個世界。」所謂整個福音就是全人的福音,包括身、心、社、靈,所以社會服務也應是福音的一部分。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也曾說過:「我現今更清楚的看見,不僅是大使命的跟進工作,而是大使命的本身,也應包括傳福音以及社會責任在內。」葛培理也曾如此說:「基督徒應當一手拿出重生的道理,一手拿着一杯涼水。」
耶穌當年除了傳講天國的福音外,祂還實踐醫病、趕鬼、安慰、教導、關懷、拯救等工作,所以祂的使命宣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路四18-19)
所以教會應該是社會的良心、時代的先知、眾人的僕人,並且藉着愛心的生活在世上見證上帝對人類的大愛,不單顧及人的屬靈生活和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也要顧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服侍人的靈魂的需要,也要服侍人身體的需要,以達至身靈並顧的事奉。
田納西大學教育心理學副教授寫了一本書,關於基督徒如何生活在非基督教的世界,他說以往有人用隔離式的、適應式的、攻擊式的、征服式的、或間隔式的方法,但他認為這些都不是合適的方法,因為主耶穌是用另一種方法,就是活在人羣中的,有分在人的生活中,分享人生活的一切,不是隔離而是接觸;不是妥協而是關懷;不是攻擊而是轉化;不是間隔而是整體合一;而是以「生命之道」和「生活之道」愛心的教導、勸勉和關心,活出信仰來。
今天香港教會面對社會各種的問題,讓我們仍應以積極的態度學習主耶穌道成肉身,活在人羣中的信仰生活吧!
李炳光(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