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泣變歌聲,轉瞬見晨光—教會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3021 期(2022 年 7 月 17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近年香港教會界談多了「傳承」這個課題,不單止有關教牧及領袖人事更替和交棒,也多關心教會歷史的保存和紀錄。香港教會長久以來對教會歷史比較冷漠,現在多提教會歷史,誠然是個好現象。

  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書名的由來,乃宋神宗認為該書「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鑑」即鏡子,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令我們引以為鑑戒,以免重蹈覆轍。而司馬遷編寫《史記》,目的也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意思是歷史能透露天道,顯明人道,讓人領悟世代的變化,找出其脈絡和理則,從而鑑古知今,知所行止。

  基督教在香港有幾近一百八十年歷史,對香港社會和文化誠然貢獻良多。今年正值香港回歸祖國廿五週年,正是一個最佳時機,讓我們回顧過去,整理歷史,從而展望將來。其實在檢視教會歷史的過程中,除包括向前人致敬,緬懷過往光輝或艱難的歲月,更加重要的,是掌握和牢記過去真真正正發生過的事實,竭力保存「真相」,讓下一代掌握和記,從而避免別有用心者弄虛作假,傳遞歪曲的圖像。

  筆者曾拜讀劉紹麟著《解碼香港基督教與社會脈絡》(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出版)一書,裏面提到香港教會歷史有五大範疇,皆值得重點重温和好好記錄:(1) 教會發展與地區發展;(2) 香港教會與中國內地的互動;(3) 教會辦學;(4) 教會與社會服務( 包括醫療、救濟、扶貧、戒毒);(5)教會與政治參與 (包括文化及道德議題關注)。其實單是這五個範疇,已足夠辦一個香港教會歷史文物館,若再加上堂會建築物、教會音樂和藝術、教會與出版、教會與傳媒,就有更多元素值得記錄和回顧了。

  回顧香港教會百多年歷史,前人走過的路,和各方面的付出和貢獻,值得感恩和珍惜的實在太多,我們都要好好記下和保存。面對歷史和展望未來,我們當不亢不卑,並且在面對挑戰和可能的衝擊時,切忌自我分化和矮化,反要竭力保持合一的心。即使移民外地的教牧及信徒,也當切切為香港社會及教會守望、代禱,寄以祝福,而不是冷言冷語,挖苦奚落。

  事實上香港教會百多年來,也遇上不少風風雨雨,如日佔的三年零八個月、六七暴亂和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當我們好好及如實地回顧那些日子,就看見只要我們忠於所託,不忘初心,神的恩典必定夠用,正如《教會根基歌》所說:

  「雖她受盡了困難,旁人嘲笑譏評,內爭分裂了她身,異端叛道離經;

  聖徒警醒心焦問,黑夜到底多長?但是悲泣變歌聲,轉瞬便見晨光。」

  惟有熟讀教會歷史,我們才有這份胸襟和視野,而不宥於眼前的得失和榮辱。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執行董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