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濕地日


3049 期(2023 年 1 月 29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香港,土地多被視為地產項目,為人類服務。天水圍的發展就是例子,它由流浮山與屏山及橫洲之間的土地,沼澤和泥灘改造而成。我們喜見特區政府沒有進一步擴大天水圍發展,反而在天水圍北部設立濕地公園保育計畫。

  濕地指主要受水控制的生態系統,一般泛指多種水陸交接地帶的自然生境,包括河溪、淡水或鹹淡水沼澤、河口潮間帶和紅樹林,此外亦有人造濕地,例如漁塘及蝦塘、灌溉農地、農郊池塘、水塘和排水道。濕地的重要就是養育了不同生物和植物。當中有魚、鳥、爬蟲、野生動物、昆蟲、貝殼生物等。生態學家描述濕地就是「生物多樣的超級市場」。濕地對生態系統有其重要角色,例如,濕地會將二氧化碳儲存在其植物和泥土裏,不會釋發出來,這有助減輕氣候暖化。然而,我的關注是:濕地是否對人類生活有貢獻才有其價值?為不同生物生活有貢獻的價值是否低於為人類生活的價值呢?這問題只可以從神學回應。

  第一,上主創造世界,讓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各生物和植物可以有足夠條件生活。他們彼此間的關係是共存和互相倚賴,不是競爭和淘汰關係。濕地就是這樣一個環境和家。我會接受「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律,但這不是生活的原則。即人的道德能力使人有責任維護上主創造的世界,不是合理「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律。

  第二,上主創造的世界是生物多元世界,任何有意或無意令世界變得單一是遠離上主心意。濕地不是唯一,但肯定的,它是容許最多的生物多元性。在濕地,不同雀鳥到這裏覓食、不受打擾的蝴蝶和昆蟲。事實上,人類在開發都市時,人類已吞併或驅趕其他生物的棲身。濕地不是荒廢之地,而是多元生物共生之地。保存或不干預濕地是對多元生物的尊重。

  第三,上主創造世界時,從沒有想過這世界對祂有甚麼幫助,只想讓這個世界活得美麗和精采。濕地雖然有其生態價值,但濕地有其自身價值,不是為人類服務。或許,習慣了以人類為優先的總要從功能角度認識濕地,但上主的創造挑戰我們這樣思維。即多欣賞濕地自身的美,放下人類的工具理性。

  國際濕地日(2月2日),提醒人類有責任維護生物多元性。在濕地公園一事上,香港政府行了重要的一步,我們盼望政府對濕地的視野也可伸延在其他生態議題上。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

【閱讀與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