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確認


3049 期(2023 年 1 月 29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農曆新年前在家執拾舊物,無意中找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被邀到荷蘭為一間華人教會主講青年營及少年營的營冊,當時那間教會的名稱是「旅歐華僑福音佈道會」。

  據知這教會後來已改名了,再不叫甚麼「旅」歐及「華僑」,彷彿當地的華人只是旅居的過客,在荷蘭驚鴻一瞥,將來必定回鄉落葉歸根。

  旅歐華人,不論是去英國或者荷蘭,以至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多數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從香港新界去的,尤其是從上水、元朗、錦田等,特別是這些地方的圍村,許多家庭舉家移民,先是父母輩,到外國找到工作後,就接年輕的子女過來。當時不少隨父母到歐洲的新界年輕人,中學仍未唸完,到外國始再讀中學,若不是去英國的,更要學習其他外語,說來絕對不容易。

  就以我比較熟悉的「旅歐華僑福音佈道會」為例,創始人之一在六十年代攜眷從香港移民荷蘭鹿特丹,他是一位很熱心的基督徒,看見當地的香港移民多從事餐飲業,工作時間長,下班後已近午夜,生活苦悶,多寄情於賭博,他便開始福音工作,故成立的教會也叫「佈道會」。後來他的女兒和女婿也相繼去了荷蘭,他倆也很熱心,女婿本是香港禮賢會背景,後來更出任牧師,帶領教會在往後幾十年有長足發展。

  這教會後來有很大的增長,除了在鹿特丹,在海牙、阿姆斯特丹及烏特勒滋,都建有分堂。當然新一代的信徒,多已投入荷蘭,以荷蘭為家,偶爾回港只為探親,亦不再自稱「旅」歐了。

  世界是地球村,所謂心安之處即吾家,又如一首香港流行曲的歌詞:「天涯各處鄉」。其實十九世紀開始,華人許多離鄉別井,到歐美以至南洋建立新家園。第一、二代的離鄉者,還會叫自己做「華僑」,但在當地誕生的後代,自出娘胎就已在「異國」, 他們就不再會自稱「僑民」。

  就如香港也曾有份報章,名為「華僑日報/晚報」,現在當然早已結束了。倘若是基督徒,我們稱自己在世上是旅客、寄居者,但在屬世的國土觀念上,我們生活在那裏,就是那裏的公民。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

【閱讀與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