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們的家園地球


3060 期(2023 年 4 月 16 日)
◎ 天地人和 ◎ 文:林慧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文:林慧琪

圖:林慧琪、網上圖片

  曾經,我們的信仰教導以靈魂得救為重點,忽略受造世界面對的苦痛。既然上主看衪手所造的一切為美好,亦愈來愈多信徒因着愛這受造世界而實踐環保生活使命。工業化改革令地球的狀況日益變差,每年4月22日是Earth Day 地球日,發起人希望呼籲大家在意地球,協力改善環境。趁着地球日,讓我們認識這唯一的Home Planet 家園星球,檢視我們與她相處的情況。

  

天地篇

獨一的地球

  科學家一直遙望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居住的可能性。若然認真透視「地球」,還有她在宇宙的位置,就會發現這顆「宜居/適居」(habitable)的星球不是理所當然。

  「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 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 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 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詩八3-4)

地球的結構特性

在太陽系裏眾多行星可分兩大類: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類木恆星/氣態行星」(Gas Giant),完全由氣體組成,而地球與水星、金星和火星是「類地恆星」(Territerial Planet),有岩石的成分,即陸地,因此生物才有活動的空間。

  相對薄的地殼由不同板塊組成,在緩慢流動的地幔之上。地殼活動令地表形成高山與深淵等,為不同種類的生物提供合適的居所,在地底深處的礦物質亦可透過火山爆發為地面補充,供養生物所需。

  地幔下有高溫的地核,因其流動特性加上鐡的成分,令地球成為一顆巨形磁石。別小看它,地球南極與北極之間的磁場能引導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簡稱太陽風)聚集在南北極才衝進大氣層。除了形成極美的極光,還預防影響我們日常需要用電波的活動,如通訊和定位,甚至減少生物因受太陽風直接衝擊對細胞造成的傷害等。不是每顆行星都有磁場,地球的磁場是我們很重要的保護罩。

  

溫度決定一切

  生物需要液態水來維持身體運作,水要維持液態就要在0℃至100℃之間的環境。行星的表面溫度主要由她與太陽的距離決定,綜觀全個太陽系,只有地球和火星與太陽的距離,令她們的表面溫度可讓水維持在液態。

  有了液態水,還要有合宜溫度。宇宙的基本溫度約為攝氏-270℃,地球面向太陽和自轉半圈後背向太陽的溫差很大,要調溫就要為她加一張「被」,那就是大氣層。參考大氣層比地球薄100倍的火星溫度,日夜溫度變化由約21℃至-84℃!雖然地球的表面溫度可由45℃至-25℃,但一般地區日夜溫差平均不過20℃,除了大氣層,也要歸功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協助保留熱力。星球的自轉速度也影響溫度。若地球如金星自轉一圈要243日,接近4個月是白天,被太陽照耀的地區溫度會過高,海水或會全蒸發掉;另有4個月是黑夜,長時間沒熱能補充,留下的水可能結成冰。太大的溫差亦會令生物無法生存。

重要的伙伴——月球

  上主創世之時做了「大光」和「小光」。月球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比例相比其他星球的衛星大很多,直徑達地球的四分之一。這麼大的衛星圍繞地球轉,不止為我們提供「夜間照明」,其引力足夠影響地球的海水分佈,形成每天兩次潮汐漲退,豐富海邊環境變化,還協助穩定地球的自轉軸,使太陽照射的地區保持平均,從而穩定我們的氣候。

  宇宙經常有各式碎片飄浮,受星球的引力牽引就會墜落。看月球表面那些隕石坑,尤其背對地球那一面,就知道她替我們阻擋了許多「天外來客」。

  宏觀來看,太陽在銀河系的位置沒太靠近有超大質量黑洞的銀河系核心,沒受黑洞發出的高能量幅射影響,否則沒有生命能存活,甚至大氣與海洋的成分都會因這些幅射而變化。微觀來看,大氣層含有氧氣供應生命所需,其主要成分卻是相對穩定的氮氣(78%),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的氧氣只佔21%,若是再多反而容易令地球自行燃燒!

  這一系列的「剛剛好」,讓地球恰巧成為宜居的星球,令萬物豐盛生長。所有條件是純粹隨機出現,還是由我們的造物主所設定,科學層面是無法定案。上主的創造大能不需用科學來「證明」,但藉着科學觀察世界及研究背後定律,讓我們得見身處的地球是何等獨特——那份讓生命存留而設定的專屬環境,仿如被精細微調過,我們能感受到上主在當中的照顧與恩典嗎?


人和篇

地球使用說明書

  地球如此獨特,以人類現時的科技沒可能去其他星球居住,好好照顧地球才能讓人類以至萬物安居樂業。人類第一份被上主吩咐的工作是管理大地,錯誤使用地球會衍生眾多環境問題,隱喻不受限制的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威脅的「末日鐘」只剩下最後90秒……究竟有沒有「地球使用說明書」讓我們可以跟着做?

參考自然,配搭使用

  綜觀上主設計的大自然,有以下運作規律:

  1. 能量主要來自太陽,以不同形式儲存在地球。能量形式可以轉換,但變成聲能和熱能就會散失,再無法使用。

  2. 物質部分是完整的循環系統,全部材料可再用,沒有任何浪費。

  3. 大部分涉及轉化的步驟都需要能量驅動。

  人類現時的科技未能做到100%能量使用效率,任何步驟都有能量損耗。由此檢視人類的生活消耗,或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產品生產周期——檢視真正的環境成本

  我們日常使用的物件,全部由大自然的原材料生產出來。從採集原材料、工廠加工、包裝、運輪、使用及維護等,都需要投入能量。日用飲食方面,由種植到收割以至運輸、烹調和棄置,同樣涉及能量使用。在某一項商品生產活動中,從資源開採、生產、運輸、使用、回收到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需的全部費用,這就是環境成本。

  每個步驟需要多少能源,視乎我們怎樣運作。科技或能協助我們提升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能、減少浪費;然而當商家考慮降低生產成本而選擇長距離運輸,或是按產品的保質期長短決定使用哪種交通工具,背後的能源消耗可能加倍,如部分新鮮食品必須用飛機運輸,其碳排放遠超於貨輪和火車。產品是否過度包裝造成資源浪費、使用物品方式是否合宜以減少損耗等等,背後全都可用「產品生產周期」的概念來檢視。

  現時人類使用最多的能量和原材料來源是非再生的,如石油、煤碳、天然氣。愈用得多消耗愈快,後續可使用的機會就減少。物品到壽命終結時無法直接在自然分解,成為垃圾被閒置,無法重回大自然的系統循環,令生產無法可持續,打斷上主預設的循環機制。

從搖籃到搖籃——「廢物」處理新概念

  大地為我們供應一切所需,尤如嬰兒的搖籃。上主也賜智慧給我們,使我們能明白大自然的運作,學習配合。從搖籃到搖籃這個概念,就是結合產品生產周期及自然物質循環的模型:

  日常生活我們很難完全避免食品包裝或其他非有機物的材料,當兩個循環加以配搭,就能得出更符合自然循環的運作模式: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意思,就是讓生產的原材料順利回歸它的出生地。綜合的概念就是:

  1. 本身是自然材料,可被自然分解的,要送回土地處。

  2. 經過人為加工後不能再被自然分解的,將它們留在人類世界裏循環再造。

  驟眼看,只要有完善回收機制,我們就可以無限取用各式物品?

簡樸生活,為了關愛受造

  執筆之時,得悉綠在長沙灣等10間環保署的回收便利點因合約期滿要更換營辦商和舖址,清拆只用了兩年的店鋪造成浪費,新址太遠而降低使用者意欲……在香港做回收或令人氣餒,但也是契機讓我們反思回收再造是否最好的出路?別忘記這也需耗用能源和新材料。

  上主應許供應我們生活所需,上述的「產品生命周期」和「從搖籃到搖籃」的概念工具協助我們選用物品時能做更好的選擇,妥善處理使用後的物品,減少地球負擔。關愛受造世界(Creation Care)是學習檢視自己真正所需,讓我們「應洗則洗」,同步思念受造世界的需要。簡樸生活不代表我們要過物質貧乏的生活,更重要是記得我們每一天的生命得以存留,有賴環境裏各成員的精細配搭,人類能掌控的其實不多。上主給予人類有能力管理大地,昔日錯誤使用造成破壞,今天我們看見了,也感受到環境變壞的影響。我們怎樣善用上主所賜的的智慧與能力,修補過失,甚至為環境改變生活習慣,是我們每天可以為主作的工。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