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曉我的事


3088 期(2023 年 10 月 29 日)
◎ 讀者投稿 ◎ 梁璧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因為父母是孩子首先接觸到的人。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着父母的影響,他們會模倣父母所有的舉止和言行。是以在孩子身上,我們總是能看到自己的形象,當然,也就看得見自己的問題、各種限制和軟弱。

  但遺憾的是,不少父母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在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時,只看到孩子表面的問題,卻看不到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責備和教訓孩子結果,問題非但得不到解決,反而衍生出其他問題來。

  我女兒剛上幼稚園的時候,每當自己的需要得不到回應時,便以翻倒東西的行為來表達不滿。她放學回來吃飯,飯菜太熱了,她卻十分餓,無法立刻進食,於是她便整碗飯倒在餐桌上;同樣地,飯菜涼掉了,飯菜太多或太少……總之遇有不滿,她就二話不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飯碗倒在桌上。

  那時候的她還不會在如廁後自己清潔,在痰罐上蹲着等得太久,爸媽無暇替她擦屁股,她就會把痰罐內的排泄物倒在地上。

  我感到非常困擾,她不停地把東西倒掉,我每天得花上很多時間清潔。我對女兒這種行為感到憤怒和生氣,於是不斷地責備她、教訓她、處罰她,甚至揚言要把她扔掉,把她趕走,不要她。

  雖然我嘴巴上這樣說,我卻是比誰都要愛她的,我只是要威脅她恐嚇她,讓她不要再把東西倒掉。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但我再惡言待她,再懲罰她,她仍是照樣把東西倒掉,而且情緒愈來愈不穩定,經常哭鬧,把我弄得身心俱疲。

  聖靈提醒我:「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

  我不斷激怒女兒,惹她的氣,是沒有作用的,由是我不再為她倒東西的行為大發雷霆與暴跳如雷。當我再發現她又因不滿而倒東西時,我壓抑住自己的怒氣,聖靈一再提醒我:「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義。」(雅一19下-20)

  當時還不足三歲的女兒,還不能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只能透過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我嘗試不憑着她當下的行為就去論斷她時,她能道出,她放學後嘰哩呱呱地想我分享她在學校的經歷,唱在學校唱過的歌,但我往往在放下食物後,就在家裏忙這忙那,她感到被忽略,沒有被重視,她就自然地不滿起來,找些藉口借題發揮。原來她想要的是媽媽能靜下來,聽她的分享,聽她唱的歌,坐着陪她一起吃飯。

  上帝的話是絕對的真理,永不過時:「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十五 1)」

  我發現原來以惡還惡,以眼還眼,以暴易暴,不但不能解決問題,當我能以溫柔待她,她才能溫柔待我;當我能要溫柔地傾聽她,我的心向她敞開時,她的心也向我敞開;她就能我們彼此之間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有一次,女兒把手伸向沙發後面,好像扔了甚麼似的。我見到後,立刻高聲喝罵她:「你又扔了甚麼在沙發後面呢?」

  女兒見我大聲喝罵,便不甘地放聲大哭。然而,即使我把沙發移開,又蹲下來以電筒照看沙發底,都沒有發現,女兒就哭得更為大聲,彷彿是高呼冤枉,以哭聲來控訴我未審先判。我知道是我錯了,我於是擁抱着女兒向她道歉,她並沒有扔東西。即使她有十次曾這樣做,那是她那十次做得不好,然而她就一次沒做錯,卻被我冤枉了,我不能因為她紀錄不好就認為她一直會這樣做的。

  我知道,要是我錯過了一次肯定她的機會,可能她就覺得媽媽永遠覺得她是做不好的,她就會自暴自棄,既然是這樣,她索性當個壞孩子算了。

  在未曾了解一件事的真相之前,我是不應該妄下判斷的。這只會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以致於不可修復。

  早前,女兒接受疫苗注射,疫苗還沒打下去時她已喊痛,注射後她哭了大半個小時,沿路還一直喊痛,並且要我抱着,回到家裏又喊累。

  「好痛,好痛,好痛……嗚嗚……」

  我的耐性幾乎已消耗淨盡:「不痛呀,不許痛,現在要去洗澡,洗完澡就去午睡……」

  女兒哭得更厲害。

  那時,我的回應實在有欠同理心。她覺得痛,是她真實的感受,我卻去否定她,沒有認同她的感受。

  和她僵持了好一陣子,聖靈來提醒我,要溫柔待她。「媽媽知道你痛的,媽媽抱抱你,洗過澡就休息一會,午睡後我們就吃晚飯吧,今晚有你愛吃的番茄炒蛋呢。」

  嘗試認同她的感受,讓她知道自己被了解,容許她因為痛而撒嬌,她就能感到自己被重視、被珍惜、被尊重了。其實她也不過是一個三歲半的孩子而已。

  當我能這樣做的時候,她的情緒逐漸平復,乖乖地給我洗澡和午睡了。

  是的,「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十二15)

  「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四6)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和孩子都在互相學習和成長,在我學習了這些功課後,與其他人的互動和溝通亦有所改善了。而天父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在參與和看顧。


【要聞】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第29屆培靈𡚒興大會禱文】

【讀者投稿】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連載小說《捨得》】

【閱讀與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