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17 期(2012 年 11 月 18 日) ◎ 世說新語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文革時期,有兩位外籍人士常撰書頌讚新中國,甚至將當時的中國媲美天堂,故被禮譽為中國人民的摯友,其一是史諾(Edgar Snow),另一位是韓素音(Han Suyin)。猶記得當時香港的左派書店也有他們的作品,《人民畫報》更常刊登他們的文章,少年的我猶記得在油麻地彌敦道的「學生書店」邂逅他們的名字,算起來已是四十年多之前的事了。
韓素音是一位著名作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首推《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據云這本小說寫的是她和一位英國記者的愛情故事,她深愛這男人,可惜使君有婦,有情人受盡相思之苦。後來這部小說被拍成電影,片名也叫「生死戀」(1955年),轟動一時,特別是那首主題曲,聽來蕩氣迴腸。
據網上資料顯示,韓素音出生於中國河南,父親姓周,替她取名周光瑚,母親是比利時人。她雖然生於中國,但從來不用中文寫作,她也是以身為「外國人」自居,但又對當時的共產中國甚為認同。在文革時期,她幾乎成為新中國的代言人,和史諾醫生齊名,後者描寫長征的《西行散記》至今已成經典,當然今天已沒有人再有興趣讀這些書了。
在「火紅的年代」有韓素音和史諾這一類人不出為奇,至低限度他們代表了一份浪漫情懷,從一個浪漫的角度看當時的中國。當然這個角度是很狹窄的,也經過人工化的修飾,後來台灣女作家陳若曦就曾揶揄過這個「中國通」,說她在內地遊山玩水,看的其實是經過裝扮的外表,根本看不到中國人民的疾苦。
但又有點奇怪的,韓素音在文革期間寫了幾本歌頌當時中國和毛澤東的書後,就離開了中國大陸,自此就長住歐洲,幾乎沒有再回到中國生活。
今天香港擱置了所謂「國民教育」,但若想學生明白中國,韓素音和史諾這兩個人物都要向學生介紹。這起碼令年輕人知道,近代中國走過的路是如何曲折,她曾被看為天堂,也曾被打成地獄,有人膜拜它,也有人去踐踏它,這就是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