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內耗的危機
第 2517 期(2012 年 11 月 18 日) ◎ 有李可陳 ◎ 陳如炳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當天人客不多,我與太太帶着戰利品到付款處不用排隊,可直接交到收銀員的面前,兩位員工正在愉快交談,我們也算是稍有耐性的人,卻對於呆站超過半分鐘感到不快,其中一位終於回過頭來向我們報以親切真誠的微笑並開始計算貨價,在一般標準來看,她屬於慢動作組別,與她戰友的分享仍然繼續。
整體來說我仍然滿意購物的過程,有機會的話絕有可能再來。
我雖然不是百貨公司的股東,但心中閃出一個想法:三年後若能重遊舊地,這間公司會否存在?會從五層樓縮小成為二層或淪為臨時「散貨場」的攤檔?對在教會的服事者可以帶來甚麼反省?
如果有人認為今天青少年事工沒落是因為傳統音樂太沈悶把他們趕走,這說法肯定缺乏說服力,也找不到任何邏輯思維的合理基礎。我彈奏教會聖詩,也喜歡用鍵盤或結他帶領會眾敬拜主,但向來認為他們不來教會的關鍵因素頗多。我的憂慮是當教會投放大量資源在青少年音樂器材、訓練及每週練習,卻不肯正視青少年事工仍然成效不彰的事實,除了令教會財政負擔沈重及激化兩代間的不協調,結果都易令人失望。
無論崇拜音樂如何優美,講道激勵令人動容,禱告懇切驚天動地,信徒生活親切緊密,卻長期看不見受造就者勇敢傳道及有效領人歸主,教會已落在內耗危機中,這是清楚不過。加速委身事奉者的老化及衰退,是急於扭轉青少年事工的現況者常犯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