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需關顧同行
第 2682 期(2016 年 1 月 17 日)
◎ 要聞
根據「香港青年宣教狀況研究」,本港四百二十七間回應教會中,有一千六百五十一名青少年具宣教心志,如何更有效推動青少年宣教事工,將成教會、差會和神學院未來發展方向之一。建道神學院已於一月八日舉辦差傳領袖研討會,主題為「同創青宣新世代」,教會和差會領袖共同探討突破青年宣教的阻礙,為宣教之路擬定發展路線圖。
劉卓聰:改變傳統制度需時
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總幹事劉卓聰開宗明義指,宣教不單是自己被上帝使用,更是上帝和教會的工作,因此年輕人必須學會順服,明白自己是宣教大業中的一塊拼圖,切勿自我中心。「同時,他們要學習欣賞教會能落實差派宣教士,因為背後牽涉理財、行政等問題,能在忙碌中堅持差傳工作已值得欣賞。」他明白教會有許多傳統制度的包袱,如財政壓力、青年信徒的宣教心志、差派單位的可信賴性等。因此建議教會以短期差傳形式,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一方面教會能減輕財政負擔,另一方面能讓他們了解召命,返回教會與小組分享經歷。
至於工場配套方面,他指差會設有不同難度的工場,青年信徒應以循序漸進方式進入跨文化差傳工場,同時訓練中心有督導和支援小組,幫助他們適應和學習獨處。他強調差會必須取得教會信任,才能突破傳統制度的包袱,但改變需要時間,不能操之過急。
陳保焜:解決青年自身問題
香港學園傳道會差傳事工部同工陳保焜指,該會在青年宣教工作上有獨特優勢,因平日能接觸很多青年信徒,有機會貼身造就和跟進他們。他留意到香港青年信徒宣教普遍面對生命欠成熟、事奉經驗及技巧不足等問題,「宣教工場面對跨文化適應和事奉壓力,不成熟的宣教士有時不但未能祝福別人,甚至成為當地事工的負擔。」他認為透過參與門徒訓練和各類型宣教訓練,能幫助控制情緒和生命問題,同時增加事奉經驗等,有助帶領福音事工。
此外,他提到有些教會對宣教士的年齡、學歷要求、事奉工作經驗有較嚴格要求,部分青年信徒或會覺得是參與宣教工作的阻礙。他認同劉卓聰的說法,認為年輕人不應與教會處於對立面,因為教會決策有許多限制,需學習順服,差會亦會按需要與教會溝通,共同思考差派青年信徒的安排。
胡樂文:實地體驗了解文化
香港前線差會總幹事胡樂文博士認為,青年對宣教有莫名的恐懼,尤其在創啟地區和穆斯林國家則更多顧慮。「靈命不穩、情緒問題、人際相處能力弱、孤單,似乎每樣可想到的都是他們的挑戰。」他指,不少青少年拒絕宣教的原因都是沒有異象,他強調異象是由看見開始,因此教牧應給予青年訪宣機會,讓他們看到未得之民的需要,從中看見福音的能力。
他分享前線差會的宣教計畫,當中包括實地工場生活與行前針對性培訓,幫助青年信徒認識穆斯林文化和伊斯蘭世界,了解與當地人溝通的注意事項等。此外亦會舉辦實地體驗,讓年輕人入住當地可信任的穆斯林家庭一週,藉民宿體驗與當地人互動,「這是一個很好的語言學習機會,面對文化衝擊不但更認識當地文化,更體會到沒有耶穌的家庭的狀況。」
張大華:教會差會共同合作
中華基督教會沙田堂堂主任張大華牧師則提到牧區推動宣教的優勢,「我們先帶領核心區長和組長短宣幾次,推動交棒各牧區,每年均可出發,方便青年信徒請假及預留旅費。」他表示教會亦有與差會合作,以泰國宣教事工為例,差會協助他們尋找工場主任及提供半年語言訓練,期間信徒可領受長宣異象,部分人有意完成短宣後留下宣教。至於教會則擔當關心宣教同工的角色,利用社交媒體與其密切溝通,定期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心理狀況。
王利民:容許犯錯邊做邊學
香港細胞小組教會宣教網絡國際召集人王利民牧師同意,教會對宣教士的關心是最深入的,因為牧者本身認識該青年的背景,同時亦可關心他的家人。他強調,工場已有導師督導關顧,幫助其認識當地事工模式和訓練技巧,所以可一邊宣教一邊學習,若要在港完成所有訓練,恐怕需要極長時間,心中宣教之火亦容易熄滅。「即使神學院畢業生亦未必完全熟悉牧會事務,更何況是年輕人?所以教會最重要是幫青年信徒開路,讓他們邊做邊學,容許其犯錯。」然而在「邊做邊學」的情況下,宣教士會否因了解宣教實際情況而中途放棄?王利民牧師指,教會約有五十多位宣教士,大部分離開的原因不外乎結婚或年過半百,希望重新思考人生下半場計畫等,絕少是帶有傷害性地離開。他補充,宣教士也有情緒,因此教會必須與其緊密聯絡,每當他有掙扎和困惱,牧師便要重新激勵振奮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