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經驗


2706 期(2016 年 7 月 3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當我們檢視任何宗教傳統的歷史,我們必須明確地分辨出我們到底是在談論那些宗教經驗本身,抑或是從那些經驗引申出來的教義和神學。宗教經驗是原始的資料和素材,神學反省則是基於那些素材引申出來的理論。

  耶穌的十二個門徒都是來自社會的基層,沒有一個是學者或神學家。因此他們在耶穌離開之後所經歷到的種種,都是原始、即時,有待思考反省的經驗。在新約聖經中,可以看見保羅與約翰的典籍都斧鑿着這些反思的痕跡,進而發展成為一套複雜而完整的教義體系。

  正如我們對耶穌的理解,是基於救贖意義的大前提;因此發展出來的基督論,也就視基督為先於耶穌降生並超越耶穌受死的永存者,「太初與上帝同在」的道。這樣,聖靈的存在也就同樣可以追溯至五旬節事件之前:不僅直接參與耶穌的降生(因聖靈感孕),更涉及希伯來聖經記載種種關於上帝大能的作為(感動眾先知的靈),甚至早就出現於創造的起初—用《創世記》第一章的說法,當一切還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的時候,「上帝的靈」就已經運行在水面上。

  再者,倘若聖靈被視為上帝活躍的臨在,那麼祂就不可以被理解為某種原始的能量(讓人記起電影《星際大戰》)。作為創造者,上帝不可能擁有低於被造者的一切屬性,因此不能單純被理解為哲學上的「不可動的推動者」。這樣,聖靈亦同樣被視為同質同源。如此在神學上便構成了「父、子、聖靈」三一神論的雛形。

  由於這些教義形成於希臘羅馬的哲學文化背景,因此難以避免地帶着相當程度形而上學的複雜性。對於東方人來說,尤其不容易消化。不過明白到這些教義的起源,或許我們對於它們的抽象性就會有多一點的容忍。倘若你參加的是「禮儀教會」,那麼下一次在聚會中念誦《尼西亞信經》的時候,不妨稍為縱容一下你的左腦,作一點哲學的省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