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一種經驗


2740 期(2017 年 2 月 26 日)
◎ 信仰通識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中午參加一個書院辦的生活午餐講座。他們邀請了一位腦神經科教授,分享一個活化大腦的講題。開講之後,才知道講者是講論禪修對大腦和身體功能的好處。我當時的感覺是,當一位學者意外皈依一種宗教/哲學/生活方式,他總能夠將自己的學識專長帶到這興趣裏去,為這意外開發的新領域賦予一件體面的學術外衣。

  有趣的是在我的席上剛好有一位哲學系教授,講座後甫即私下指出,嘉賓講者在論述的過程中,將不少非科學的個人觀點含混其中。只是這些「見證者」往往挾着斐然的學術成就,讓人產生「某學科支持甚至證實某活動的客觀科學性」的錯覺。

  一直以來,人們都是站在演化論的角度去反對創造論,彷彿它們是對同一件事情兩個互相排斥的理論。但正如我在上次解釋,那根本是蘋果和橙的比較,雖未至於風馬牛不相及,卻完全是不同層次的考慮。你可以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去考慮禪修,但對於佛教徒來說,禪修卻完全是另一個層次的事情。

  在這方面,愛因斯坦反而作了一個不錯的榜樣。紐約的拉比想讓他說出類似「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的陳述,愛因斯坦卻清楚明言,他並不相信「干涉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讓他傾心的,是哲學家史賓諾沙所謂的「在萬物和諧秩序中彰顯自身的上帝」。對他來說:

  「催生真正藝術和科學的基本情感,就是對神祕的體驗。要是誰對這樣的情感不再感到好奇、不再感到驚訝、或是根本毫無感知,那他確實無異於行屍走肉,就像一截被掐滅的蠟燭。感覺到萬物背後那心靈無法掌握的存在,它們的幽邃與美麗只會間接觸及我們—這就是信仰的涵意。在這個意義上,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是個具有虔誠信仰的人。」

  倘若信仰是關乎「萬物背後那心靈無法掌握的存在」,那麼當你聽到科學或宗教「證明」或「推翻」對方一些甚麼的時候,你幾乎可以肯定至少其中一方是被扭曲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