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主日


3016 期(2022 年 6 月 12 日)
◎ 教會之聲 ◎ 王家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翻查文獻紀錄,自1974年起,由亞洲基督教議會(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主催之「亞洲主日」慣常於每年聖靈降臨節前一主日舉行,然而今年則改於6月12日(聖靈降臨節後第一主日)才舉行。因在筆者執筆時,相關的禮文仍未發出,故未能詳加介紹。雖然如此,也許我們亦可從宏觀層面再思「亞洲主日」的意義。

  從西方宣教角度來看,亞洲地區被認定為未得之民的宣教工場。然而,嚴格來說,基督信仰的發源地該是在亞洲。因按地理位置作定位,以色列位處西亞,故屬亞洲國家之一。還有相傳使徒多馬將基督信仰傳至印度,故此印度教會的歷史可追溯至使徒時代。

  當然論教會發展的規模與宣教工作的廣度,後來的歐美教會則遠超原來的亞洲發源地,她們更視亞洲各國為擴展基督國度的地區。按歷史進程,西方教會的宣教工作多少是伴隨帝國擴張版圖而同步發生。雖然傳教士成功地將基督信仰傳至亞洲國家,但也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基督教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然而若從信仰角度作理解,西方教會在十八世紀的「大覺醒運動」(Great Awakening)中激發起宣教熱忱,鼓勵了無數年輕且有學問的傳教士遠離家鄉,將信仰、教育、醫術等帶領到亞洲諸國。

  籠統而言,亞洲最大的特色是「多元」。不論種族、語言、宗教、社會結構也非常不同。在這樣的處境中,基督信仰跟當地的文化經常出現抗衡,難以融入。若是在西方世界,一般人生下來就是基督徒,他們會反問自身的問題是:「作為基督徒,我們該作甚麼?」至於亞洲人民,就是已接受基督信仰,他們仍會不時反問自己:「我們為何要成為基督徒?」

  正因着文化差異,亞洲神學家要不斷努力,從自身文化與處境中尋找跟基督信仰相通的元素,使基督信仰能夠被國人所接納,將排斥感盡量降低。由於亞洲諸國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部分國家亦曾經驗被西國軍事侵略或殖民,因此「文化適應」、「苦難」、「被壓迫」等便成為建構神學的焦點。例如:在中國,基督教信仰需要跟儒、釋、道作對話;在印度,因種姓制度的根深蒂固,而發展出「賤民神學」;在韓國,因應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政治動盪而發展出「民眾神學」。

  有別於西方神學普遍以由上而下,較着重理性思維的建構神學思想,亞洲神學則是由下而上,以人民經驗為起始點來「做神學」(doing theology)。

  今時西方教會受世俗化的影響,教會呈現萎縮,而亞洲教會雖然在多國中仍屬少數派,可是卻在增長中。令西方教會反過來向亞洲教會取經,如何在宗教多元與世俗化的氛圍下仍然得以建立。也許「亞洲主日」是彼此學習和共勉的提醒。

  王家輝(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