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閾限」、「召命」


3043 期(2022 年 12 月 18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上一期提到「心流」(flow)的概念。簡單來說,「心流」指一種完全沈浸(專注)和完全投入於活動本身的心智狀態的振奮狀態。一般來說,這多會在遊戲時發生,例如,我睇世界盃那份瘋狂狀態。所以,尼克‧佩林(Nick Pelling)在2002年發明了「遊戲化」(gamification)一詞,意思是:在非遊戲的場合,譬如工作和學習,使用遊戲吸引人着迷的元素,激勵人們達到一定的目標,並感到有趣。教學上,這是寓遊戲於學習。當人投入遊戲時,他不會怕辛苦,也會主動鑽研,期望有更好表現。

  與「心流」相關另一概念是「閾限」(liminality)。簡單來說,「閾限」指門檻(threshold),一個存在於「之間」(betwixt and between)的時空,一個既不屬於這、亦不屬於那的情境。它是一個「彷如」(as if)的國度:所呈現的世界是「假使是這樣」,而不是直陳語氣的「就是這樣」。在「彷如」的情境氛圍裏,日常的認知手段已不再適用,並且被懸置起來,取而代之的摸索與實驗。它會釋放一些平常被結構抑制的能量,蘊含了文化革新的潛能,也同時蘊含了啟動結構轉型或改造的方式。例如,參與社會運動、出席著名歌手演唱會、參加崇拜等也帶有「閾限」之意,參與者有一份超現實感覺。

  說回來,「心流」是因投入而產生。那麼,「召命」或「呼召」可以說是「心流」。基督徒對此並不陌生。簡單來說,「召命」指順服於一個更高尚理由,並願意為此付出代價,甚至犧牲。例如,十九世紀的西方傳教士願意冒險來到亞洲地區傳揚福音。「召命」不限於宗教,也可以發生在不同人生。例如,有人帶着召命從事教育、有人帶着召命從事維護人權的工作、有人帶着召命提供有質素食物給顧客、有人帶着社會企業召命開店舖和做生意等。要留意,不是老師、社工、醫生等就自然有召命,而是人帶着召命成為老師、社工、醫生等,以致他們可以說出不守規則的「安息日是為人而設,不是人為安息日而設」。召命為「心流」的感受補充了兩個考慮。第一,「心流」只關注人的狀態,與價值無關。所以,不同種類的上癮也可以是「心流」,但召命卻關注意義。第二,「心流」關注喜悅,使人受苦的就不會是「心流」,但召命卻包含受苦心志。召命可以以受苦體驗喜悅。

  生命教育正是體驗「心流」、「閾限」、「召命」的互動。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