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失


3068 期(2023 年 6 月 11 日)
◎ 釋經講道 ◎ 李淑儀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聖靈降臨後第二主日

  (何五15-6:6;詩五十7-15;羅四13-25;太九9-13、18-26)

  馬太福音九章九至十三節記述馬太作門徒的經過。馬太原是稅吏,為羅馬政府打工。稅吏可任意抽取重稅,欺壓同胞,是社會不齒的職業,所以聖經中稅吏和娼妓並罪人是常常同列的。耶穌當然知道稅吏的惡行,亦明白呼召馬太的後果,但衪仍對正在工作中的馬太說:「你跟從我來。」人們看見馬太的不是,主卻看見馬太的需要。耶穌看見需要,就動了慈心,是這顆憐憫心推動耶穌有所行動,正如經文所描繪:「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九36)馬太本是罪人,然而耶穌卻憐憫他。

  當主的恩典臨到馬太時,他便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於是立刻起來跟從耶穌。馬太本名「利未」,意為聯合,跟從主後改名「馬太」,意為神的禮物。在馬太蒙召記述中,馬可和路加選用了利未這個名字,但馬太福音卻全用馬太這個新名,為要凸顯主所賜的新生,且在十二門徒名單中他叫自己「稅吏馬太」(太十3),旨在銘記耶穌的恩典,如何使他從稅吏罪人蛻變成神的恩賜。在耶穌的恩召中,馬太撇下所有的跟隨了耶穌(路五28)。他撇下財源滾滾的職業,高高在上的地位,聲勢顯赫的權力,將來會得着甚麼呢?馬太撇下記稅賬的筆,得着寫福音書的筆;他撇下短暫的虛名,得着永恆的賞賜。跟隨主的人得着的總比捨棄的多。

  跟從耶穌後,馬太隨即邀請耶穌到他家吃飯(路五29),並邀請其他稅吏和罪人與耶穌一同用膳,席中慶祝新生之餘,亦可向同事作見證,深願他們都能領受這份恩典。可惜,法利賽人看見就不喜悅,質問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先生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太九11)。耶穌回答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太九12) 誰是康健的人?誰是有病的人?有許多自以為康健的人深信不用醫生,結果病入膏肓,錯失醫治的機會。就如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結果得不着救恩,無法經歷神的憐憫。拒絕神的人失去的總比得着的多。

  藉此爭論,耶穌宣告一個很重要的教訓:「我喜愛憐恤(ἔλεος),不喜愛祭祀。」(太九13, 參十二7) 此節經文原於何西阿書六章六節「我喜愛良善(或作憐恤,חֶסֶד, ἔλεος),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希伯來文חֶסֶד,是用來表達耶和華對以色列在盟約關係中那份堅定不移的忠愛,縱然以色列不忠,耶和華仍不斷召喚他們回轉,並應許醫治他們。耶和華說:我是「守約施慈愛(חֶסֶד)」的神(申七9),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使你們認識我;我喜愛人認識神,勝於燔祭。神希望人回轉,並非因為人會帶着祭物前來敬拜。詩篇五十篇十二節提醒我們,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於神。神希望人回轉,是因為祂渴望與人重建忠愛的關係。神願意稅吏和罪人得救,同樣也期盼法利賽人回轉,正如浪子的父親對大兒子所言:「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十五31-32)

  李淑儀 (大埔浸信會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