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燈火闌珊》的戲名改得真好,既切題地講出香港霓虹光管行業式微的故事,又給觀眾思考空間,「闌珊」究竟何所指,會不會還有更深一層的含意?頗有餘音裊裊之感。
主角張艾嘉好戲人所共知,飾演徒弟Leo的年輕演員也相當不錯,戲裏兩人合力要為逝世的阿鑣圓夢,帶觀眾一步一步見證霓虹燈如何在香港漸漸消失。
相比於整個故事,個人反而對戲名感受最深。首先讓我想起南宋詞人辛棄疾傳誦千古的名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表面看來,尋尋覓覓,直到燈火闌珊處才看到尋覓的那人,不是很悲哀嗎?因為即或尋得到,歲月已晚,燈火即將熄滅,還有甚麼意義?
不過,獨具慧眼的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卻看出這詞最深邃的意境。王氏認為這幾句詞所要刻畫的是那些追求大學問的人,在驀然回首時刻,竟在燈火闌珊處找到窮一生所追尋者——或是學問,或是理想——那份狂喜而非悲哀。
將這個理論套在電影《燈火闌珊》上,其實同樣適用。不錯,霓虹光管在香港,甚至全世界都走向式微,但這不正正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嗎?當我們懷念霓虹燈燦爛奪目的同時,可曾記得住在滿佈霓虹光管招牌大廈住戶所受的光害?他們的窗口對正長夜不熄的霓虹燈,多少人因此徹夜難眠?
燈火正闌珊的香港,近年的確在減少光污染方面多了關注,這其實符合人文關懷。如果說,燈火通明、霓虹閃耀的年代,是香港的繁華盛世,但那實在是犧牲了許多人的精神健康而換取回來,驀然回首,豈不應為那些犧牲者終於得到解脫而慶幸麼?如此細想,燈火闌珊又何妨?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