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橫巷遇上港督祕書


3068 期(2023 年 6 月 11 日)
◎ 十架信息亮街景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基督新教來華的最早十位教士,都出自倫敦傳道會。來自歐陸的第一人是普魯士人 (現時德國)郭士立 (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他由荷蘭傳道會差出,於1826年出發,工作至1851年離世,葬於黃泥涌香港墳場。中環吉士笠街(Gutzlaff Street) 以他命名。

  郭士立多才多藝,魄力非凡;很快就離開差會,自主工作。他翻譯多種語文聖經,遊行佈道、寫作與出版;辦學與行醫,創立傳道會,更沾上商貿,並積極參與政事, 簡直是今時新興「斜槓族」(Slasher) 的先驅。

  郭士立先後遊走於東南亞、中國沿海及澳門,後期留駐香港。1844年創建「中國傳道會」(China Evangelization Society),招募歐洲教士來華;戴德生就是第一位奉差的,讓他得以初次來華。郭士立在1844年同時創建「福漢會」(The Chinese Union),在香港招募華人協助傳道。

  當年歐洲有三處教會響應郭士立的呼籲。巴色傳道會(Basel Mission) 來華,產生至今的崇真會。巴勉傳道會(Barmen Mission) 來華,產生至今的禮賢會。巴陵傳道會(Berlin Mission) 來華,產生至今的信義會。昔日音譯德國「三巴」差會,成為佳話。

  雖然如此,郭士立一直備受爭議。他一度參與販運鴉片,並在中英衝突期間為英軍指路。英國短期佔治寧波地區時,他擔任佔地民政官。事關香港的《南京條約》,他是在場給意見的譯員。英國佔治香港後,他任港督的中文祕書。「吉士笠街」其實只是一條橫巷式通道;隨着市區重建併合地盤,小街現時僅餘不足一百米。

  區伯平(撰文、拍攝、繪圖)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