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少年牧者潘霍華
 再思青少年牧養轉向


2926 期(2020 年 9 月 2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今日青少年信徒流失問題嚴重,舊有牧養方式似乎失效。由福音閱覽室主辦,G-Power青少年事工聯盟、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協辦的「後創傷時期的青少年牧養——如何閱讀青少年牧者潘霍華」講座,已於九月三日舉行,從路恩哲(Andrew Root)所寫的《青少年牧者潘霍華》一書,再思今日青少年事工的轉向。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總幹事蔣文忠博士以「神學批判神學思考的重要性」為題指,潘霍華一生放最多時間在神學論述和教學上,因此思考青少年牧養時不能忽略神學思考。他續言,解讀潘霍華有許多角度,例如政治犯、殉道者、神學、倫理學家或青少年牧者、修道院院長或行動主義者。

  他續言,在《青》書中,作者為牧養分為「神學踐行轉向(the turn to the theological)」及「 神學轉向(a turn to theology)」,前者視青年事工為一個具體的場景,在其中反思和參與上帝的行動,探索青年人所擁有甚為具體和活生生的經歷,視之為與上帝相遇的場所;後者則指單單訴諸於教義和傳統,相信將信息放進青年人的腦袋裏就能達成目標。

  牧養實踐中,潘霍華強調經驗是牧養行動的起點,蔣文忠博士則認為可以從思考先行或並行,互相豐富彼此,而經驗不一定是在外進行,亦可是在教會傳統內,透過讀經、安靜的經驗成為牧養起始點。他續指,神學對牧養的作用是對應經驗的反應,因此潘霍華提醒強調神學不是冷冰冰的理論,而是帶動信徒與活着的基督相遇,信仰的經驗或會有疑惑與掙扎,卻是真實信仰的表徵。

  潘霍華的神學與實踐起始是聆聽聖言,蔣文忠博士認為其神學與踐行是整合的,因其神學觀已有踐行的向度,亦常強調神學定要以從上帝的道言說開始,而不是以宗教作起始。他進一步解釋,潘霍華指的宗教是因循的守則和文化,認為應要多聽道,從而生命經歷悔改,活化信仰,作為青少年牧者更要明白自己的位置,給予上帝作為的空間。他反思說,面對今日處境和青少年流失束手無策,應舉辦符合青少年文化的事工,還是應該在神學上行前一步,讓上帝有所作為。

  G-Power青少年事工聯盟主席盧智榮傳道以「神學踐行轉向的堂會青年事工實驗」為題分享,他不諱言堂會青年工作的目標,多以堂會營運為本位角度去思考,希望培訓出執事、傳道、宣教士等,解決教會問題。他認為教牧要學習轉向和放下,成為同行者,《青》書中經常問道「基督是誰」,制度化的教會是否就能經歷到上帝?

  他續以《論青年工作的八條提綱》指出,教會出現斷層,整個問題不是方法和技巧的問題,不是活動多元化就可挽回青年人,而是應讓上帝的道介入,讓他們找到目標和力量,惟有上帝的道可以改變生命。其次是對教會羣體作出思考,不需要刻意標籤青年羣體的獨特性,只需視他們為弟兄姊妹,牧養內容應強調信仰意義和上帝話語,過去視青年人作嬰兒,不講艱深的神學,但該書正是呈現潘霍華盡忠預備內容,以他們明白的語言或經歷去講論神學,如以寵物過身的經驗談論救恩。

  他提醒批判教會很容易,但見到教會制度很多失望,仍要願意委身承擔更新生命,在上帝面前懺悔。盧智榮傳道分享自己近年開始關注生態議題,參與耕作,他以種菜心為例,種植時要同時孕育生物多樣性,以培養有利環境讓菜心生長,同時孕育到其他動植物,正如教會應培育生態,讓不同的人都被牧養成長。其神學踐行堂會青年轉向事工實驗就是嘗試將堂會去營運化,例如過去以季度計畫小組和團契內容,結果無法應對變化多端的世界。他認為今日不應再以堂會為本位,應轉向以他者或社區為思考起點,正如潘霍華以他者是思考本位一樣,才能令堂會與時代同步。

  他鼓勵建立與社區共融的共修羣體,與青年人創造共同的生活經驗,以同呼同吸的目標。牧者需要放棄穩定的生命狀態,倒空(unlearn)原有想法重新思考,敏銳時代的呼吸,放下身段同行而不再是單向的教導形式,在時勢險惡下,要經得起考驗,按着正意講解真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