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寫我歌


2926 期(2020 年 9 月 20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為甚麼生世間上,此間許多哀與傷」,好一首《為甚麼》,記得當年主日學導師以這首廣東流行曲來作教材,曲內四段內容,清晰陳述人一生的「生、老、病、死」,「沒法牽走一根線,那許依戀臭皮囊」。當時還有另一首也是談論人生的歌曲,《問》,「問那星點解要照耀,千秋也未疲倦,為怕海漆黑裏寂寞,星光給慰藉半點」,星光與海風為我們解愁消憂,「問世間點解有戰亂,悲酸掛在人面,為野心心中有霸念,千秋將快樂蓋掩」,戰亂、野心為世間添上悲憂,千秋也揮不去悲傷,只能寄語「悲傷皆有貪念,知足將快樂再添」。這兩首歌當時打動了不少在人生三岔口中探索的年輕人,當中也包括筆者,所以當年這類對生活和生命反思的「城市民歌」,的確是香港流行音樂的清泉。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股「民歌風」由六十、七十年代歐美吹到東方,當時台灣也吹來一陣「校園民歌」風,齊豫所唱的《橄欖樹》也紅遍台港校園,正如《昨夜的渡輪上》原曲是來自台灣劉藍溪作曲的《微風細雨》,再由香港填詞人馮德基(馮正)填上新詞。當時香港的校園內也刮起「校園民歌」的旋風,結他加上民歌聲音響遍每個校園,筆者當然也要追上潮流,拿起結他,扮上一個當年的「偽文青」來。接下來校園民歌比賽此起彼落,香港電台就衝出了校園,定位為「城市民歌」,在一九八一及八二年舉辦了兩屆「香港城市民歌創作大賽」,《問》和《昨夜的渡輪上》就是這比賽的得獎歌曲,港台的對手商台當時也不敢怠慢,十多位DJ搖身一變成為城市民歌歌手,盧業瑂的《為甚麼》就是收錄在他們《6Pair半》的大碟之內,兩家電台推波助瀾之中,為香港樂壇留下這股清流。

  城市民歌當然是「以民為本」,所以大部分創作人都是來自民間,可說是業餘性質,至於內容更是新生代年輕人的所思所想,可說是「我心寫我歌」,特別是他們對周遭環境和成長的回應,如《童真》、《風箏》、《望鄉》、《城市之歌》等等,都讓人感到清新脫俗,所以有別於大多流行曲有關愛情或電視劇主題曲,而樂譜與樂器也是簡約因而更平易近人和易於上口,吐盡當年「文青」的心聲。

  甚麽時代理應有甚麽的歌曲,但今時今日香港的「城市民歌」又是甚麽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