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信徒的牧養與反思
 改變思維實踐世界牧區


3069 期(2023 年 6 月 1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年來,許多香港家庭移民到海外,不論是離港還是留港,均需適應新生活環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宣教與人才培訓委員會已於6月5日舉辦「移民信徒及家人的牧養與反思」講座,由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將軍澳堂主任余勝意牧師、退休牧師及FB專頁「香港基督徒尋找英國教會」創辦人胡志偉牧師、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主任李安業牧師擔任講員,分享牧養移民信徒及家人的經驗。

  余勝意牧師分享在安息年期間走訪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地,探訪關懷移民信徒。他強調,作為循道衞理的牧師,就是整個宗派的牧者,不分堂會。走訪多地後,他坦言因為英國的移民門檻較低,所以移英信徒人數最多,適應情況亦最為艱難,「有些人甚至從未去過歐洲旅行,就移民到英國。」但英國作為循道衞理會之發源地,資源相對較多,宗派有專責部門和同工跟進移英人士情況。

  他續言,加拿大和澳洲情況相對好一些,前者大城市已有很多香港人,地鐵甚至有繁體中文,適應相對容易;後者天氣容易適應,門檻亦最高,不少是有工作機會才移民當地。他提到,三地教會人數均暴增,適應處理不容易。他在城市中穿梭下,在港時間亦關懷準備移民的信徒,幫助他們在心態和家庭層面作準備,同時希望為留港信徒作更多支援。他指,與眾多移民信徒交流中,都會提醒他們需要放下香港人身分,成為當地人民。

  胡志偉牧師退休後,於2021年移居英國,為最早期移民人士之一。因不少人問他當地教會資訊,遂成立FaceBook專頁「香港基督徒尋找英國教會」,冀幫助移英信徒尋找教會。他認為牧養流動信徒(包括移民或留港人士)時,可以「人情世故」四個方向出發,包括以「人」為本、「情」感支援、「世」界牧區及分享移民「故」事。

  他提醒,教會最重要是人,最好能個別接觸關懷;不同地區的人挑戰都不同,例如天氣、語言、文化差異,種種不適應有可能導致抑鬱,牧者首先要建立信任,才能了解真相提出幫助。他強調要有世界牧區的觀念,並利用網絡作實踐:「今日教牧要改變思維,牧養在世界各地流動的信徒……變成流動式牧養,信徒到哪裏牧養就在哪裏,而非有聚集才能作牧養的過時觀念。」他續指, 每一個移民人士都有其故事,教會應發揮「瓦遮頭」的庇護所角色,讓他們分享個人移民故事,了解聆聽,從而得到醫治。他最後提醒,牧養就是幫助人遇見上帝,幫忙清除阻隔人與上帝之間的攔阻。

  李安業牧師曾在英國牧會20年,2019年回港牧職。他指在英格蘭聖公會,牧師有責任牧養整個牧區,不單止在教堂,更有法律責任要幫助當區居民主持婚禮、洗禮和安息禮,但亦因此牧養其他區華人會出現越權問題。他指,在牧區概念下,會認為移民人士應到所在地的聖公會崇拜。

  他分享在七十、八十年代時,聖公會一班華人信徒自成敬拜點,但與當地聖公會無關,他們的信二代以英文為母語,不諳中文,但仍在華人敬拜點聚會,他認為長遠應該加入當地教會。他又透露,當地牧師每年要向總議會報告有否構成制度上的歧視,例如當地有很多華人未得到足夠照顧時,西人牧師要反思自己為何沒有牧養,如牽涉教友歧視就需要報告及處理,故很多時都會透過舉辦英文課程等接觸,了解牧區其他宗教、深度了解區內文化,從而扎根牧養,成為區內支援的角色。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