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哭了


3069 期(2023 年 6 月 18 日)
◎ 文林 ◎ 方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過去的復活節主日經文是約翰福音十一章拉撒路的復活(1-53節);其中,我被「耶穌哭了」(35節)抓住了。

  「耶穌哭了」是整段敘事中一個非常突兀的表述,因為耶穌確實刻意「延遲」行程(6-14節),直至拉撒路死了才動身。經文十五節為耶穌的「延遲」與「來到」給予解釋:「我沒有在那裏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那麼,究竟耶穌刻意的「延遲」與「來到」是歡喜?還是哭了? 而且, 究竟還要相信甚麼?

  使徒約翰敘述的情節可能是新約一篇最古典的「基督的信經」:耶穌的身分;祂的職事;祂的應許;還有,祂與父上帝的榮耀被揭示出來。這樣的宣告是設定在刻意的敘事佈局中——同在一起的馬大與馬利亞迎接耶穌的敘事刻意地分開先後,卻重複着同一個問題:「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21及32節)。這顯然也是所有時代的讀者同一樣生命的問題。而耶穌兩次截然不同的回應成為經文的主題。

  在敘事背景的交代中,使徒約翰一開始就刻意事先給馬利亞的形象一個感性的描述(十一1)——用香膏又用頭髮擦抹主的腳(這其實是下一章,拉撒路復活之後耶穌再次到訪伯大尼才發生的事)。相對於馬利亞,馬大與耶穌的對話中似乎較像一個理性型的現代信徒——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知道衪的身分、也曉得祂的能力、更確信復活的大能(十一21-27);不過,在眼前的絕望中,要死人復活,還是不要打開墳墓吧! (十一39)。

  耶穌嘗試向馬大揭示死亡與復活的應許:「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十一26),因為人的死亡在基督裏只是睡了一樣,而且必會被叫醒。(十一11)耶穌也向馬大揭示「現在的」復活與生命的神學:「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十一25)(呂振中)。這是耶穌基督的「生命樹」,而且總叫神的榮耀彰顯(十一4及40)。現在,世界生物學理論中也有它的「生命樹」——生物人類學。儘管世界已經嘗試運用自己的方法成長,並自信地擁有「人」的榮耀,但仍然逃不開自然化、生物化的侵蝕,因為現代自我文化的最大特徵就是愈來愈廣泛地接受死亡只是一種生物自然化的過程;並且以為自己可以無動於衷。世界的自然化使我們只能看見當下;過去失去價值,將來失去盼望。

  聖經給予世界的呼召是:我們要從生物人類學轉向神學人類學。這是人類自我理解的「真正啟蒙」。因為,當人類「身體長成」,生命心靈也悄悄出現並切切發出呼喚:究竟我們相信甚麼纔可逃離患難死亡的悲哀?究竟生命的靈還要告訴「人」甚麼?

  在世界「生物化」的過程中,我們對生命信念越發失去遠像;只是當患難死亡的威嚇突然來到,人性的憂慮與悲痛顯然並不是真的那麼容易「自然化」——它,可摧毀我們一切所愛,使人崩潰。馬利亞與羣眾的悲哀與耶穌的哭泣呈現了生命掙扎最真實的一面;而且,只有在這樣的掙扎中,我們才發現人的生命信念如何超越生物學——那裏,耶穌哭了——「祂愛這人是何等懇切。」(十一36)

  然而,耶穌的哭與馬利亞及羣眾的哀傷不盡相同。耶穌的哭是由衷於靈裏憂傷與悸動的嘆息—— 如果復活與生命可叫上帝得榮耀,那麼死亡便叫上帝的榮耀受虧損!耶穌為拉撒路,一位「神所幫助的人」、主所愛的人(十一3)而哭,耶穌為馬利亞與羣眾的悲哀而哭、也為上帝榮耀的虧損而哀嘆;而且,祂也為自己憂傷驚嘆,因祂即將進入耶路撒冷,赴蹈死亡的虧損……。

  耶穌的哭有預示死亡與復活的「佈局」。耶穌的哭對祂呼召的羣體也有佈局。法利賽與大祭司是經文最後段落出現的人物;當神蹟叫羣眾相信耶穌「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他們便為自己的權威與利益發動死亡的佈局,卻同時又跌入上帝的佈局之中(十一51)。只是,耶穌的哭卻把自己與領袖當得的權威與利益去掉。如果,教會願意嘗試在當下的自我文化中尋找生命,那麼無論思考甚麼樣的方式,「耶穌的哭」總會給予傳統與教義生命力及遠像。

  願上帝賜下的榮耀,反倒榮耀祂。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