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攝影師朋友出版了一本相片集,書名叫《5884》,記錄土瓜灣某唐樓樓梯底經營了五十八年,只有八十四平方呎的「百貨店」。朋友說,這書出版後,店主(早已退休) 的女兒告訴他,這書令她學會欣賞父母一甲子來的努力,也重新喜歡土瓜灣這個毫不起眼的舊區。
土瓜灣一直給人陳舊、落後,很草根的感覺,它北面是九龍城,西面是何文田,南面是紅磡,都各有特色和亮點,惟有土瓜灣,大概有個「土」字,始終給人「老土」的感覺。但其實這小區開發比毗鄰地區早,在千多年前已有人居住,早前因建設地鐵站在今日宋王臺公園附近發掘出六口古井,印證了這段歷史。
不要以為土瓜灣只是一個平凡的基層舊區,這裏原來是影像豐富且充滿傳奇的社區。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北帝街設有幾個「影城」,多所影片公司在此設影廠。同時因為靠海,以前也有船廠、有炮仗廠、木廠、味精廠、紡織廠和牛棚。此外亦有幾個大大的煤氣鼓,供應九龍及新界區之用。
著名作家西西(已歿) 也曾寫〈土瓜灣敘事〉前後十多篇,其中有篇以「居住的理由」為題:
「我們恰恰經過一條橫街叫靠背壟道,
抬起頭來我可以看見附近一幢沒有電梯的舊樓,
四樓上有一個窗口打開了一條縫隙,
那是牟(宗三)老師狹窄幽暗的小書房,
他老人家長年伏案瞇起眼睛書寫……
但牟老師畢竟在土瓜灣住了許多許多年,
土瓜灣就有了值得居住的理由。」
靠背壟道?我也常幫襯那條小街的食肆,食肆對面就是那一排列沒有電梯的唐樓。原來尊敬的牟宗三老師就曾在那裏思索安頓生命的問題。以後路經靠背壟道,以至整個土瓜灣,心中必升起一份敬意。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