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是文字的末日嗎?
第 3071 期(2023 年 7 月 2 日)
◎ 牧心世情 ◎ 蒲錦昌
每天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不論是巴士或地鐵,明顯是看手機信息、影像和玩電子遊戲的人愈來愈多,也不限年齡和性別,而看書讀報的人愈來愈少,不少時候,甚至在車廂中完全看不到有人拿着書報來看。當人人都可以自己錄製影片,然後放上網供公眾瀏覽而不用思考怎麼用文字表達時,還有多少人願意透過文字來溝通呢?當人人都喜歡看圖像的時候,還有人願意投身文字的工作,包括寫作、出版、推廣和銷售嗎?
不過,細心一想,其實不用這樣悲觀。首先,書本其實種類繁多,文字的載體亦隨科技的發展愈來愈多樣化。譬如我們稱書為「圖書」,有圖也有書,文字可以配上圖片,相得益彰。兒童讀的繪本是書,成人看的漫畫是書,連聽的小說亦叫「有聲書」。聖經的不少部分,原來也是透過不斷頌唱或口授而得以流傳的,包括詩篇、箴言、故事;先知的神諭、比喻等,之後才成為文字。影像、圖片、聲音和文字,不一定是互相排拒的。何況,手機的出現沒有完全取代固網電話;電視機的出現沒有完全取代收音機;CD機的出現沒有完全取代唱機;影像也不會完全取代文字。何況,網絡提供大量免費的文字,也使文字得到更廣泛的使用和傳播。不少網上的影片,很多時候也配上文字以助了解影片的意思,就像電影的字幕。
從上述的角度來看,只要有創意和價值的東西,仍然可以透過各種媒介和途徑得以傳播和保留,成為更多人生命的養分。創作和出版,包括基督教的創作和出版,仍然有價值和可為的地方。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