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觀賞化,教會復常難


3036 期(2022 年 10 月 30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新冠病毒疫情漸見緩和,社會各界紛紛訴求「復常」,尤其是為人父母者,迫切期望子女正常回校上課,免獃在家裏上網課耽誤學業。惟香港許多教會仍未能「復常」,主日崇拜出席人數遠遠未回復疫情前的水平(當然加上移民的因素),「上網」看崇拜直播者仍佔兩三成,究竟這現象說明了甚麼?

  每次唱《我愛教會歌》,都提醒我們教會是甚麼?以及我們與教會那份休戚與共的緊密關係。

  「我愛我主教會,主靈與人同居;救贖之主流寶血,建設清潔基礎。

   愛她,我常流淚;念她,我常祈求,為她事工,我更努力,直到力盡方休。」

  這幾年因着疫情,政府頒令防疫措施,教堂曾有頗長的時間停了聚會,主日崇拜也改為網上直播,久而久之許多會友對所屬的「教堂」生疏了、陌生了,甚至感情上變得疏遠和隔閡。

  教會的本質是耶穌基督在地上「身體」的延續,既是成為了肉身的道,因此是有血有肉的。同時教會又是被召出來跟隨基督的羣體,也必然具備羣體性。而「教堂」是具大公性的聖教會在世上的表彰,就正如「家園」(Home)是「家庭」(Family)的形體化,因此對家庭的歸屬感和熱愛往往表達在對「回家」(Going home) 的嚮往,以及在這家中作出貢獻如分擔家務。

  這樣說來,教會生活和「返教堂」是不可能切割(除非在一些特殊的情況,如戰爭、瘟疫、疾病)。教會生活從來就不單止是一些可以在網上轉播的「活動」和「聚會」,「崇拜」也不在於遠距離的「觀賞」(watching) 而在於親身的一起參與; 教會生活從來都是有人性有名字有血有肉的生命交流。

  曾有人把教會喻作「家」,這很有啟發性。「家」不單具備功能性,更加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共同體。「家」盛載了人的軟弱、失敗、錯誤以至罪過。因此,教會生活和事工也不可能只是「觀賞」甚至「評價」的對象。當教友不再踏足教堂,只在禮拜日上網收看祟拜直播,除非他們是因身體情況未能出席,否則他們是沒有了教會生活。

  三年來香港教會因着疫情無奈地將主日崇拜或好些聚會(如培靈會)改為直播,這是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但正如今日家長央求學校回復實體課、旅遊愛好者央求「通關」方便外遊,獨是教會仍有不少習慣了上網而不肯回教堂參加崇拜者,這現象的確值得我們三思。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顧問)


【要聞】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