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疫症的啟發


3036 期(2022 年 10 月 30 日)
◎ 教會觸覺 ◎ 黃家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相信沒人會預計到,新冠疫情竟至今持續了近三年,雖然有望在未來數月進一步緩和,但經過這疫情的洗禮,我們生活的面貌也被改變,教會也不例外,這世紀疫症的經驗帶給我們甚麼啟發?

  疫情對教會最明顯的影響,便是實體聚會的限制。肢體相交和聚集敬拜是教會一直以來最主要的生活模式和外顯的見證,但實體相聚受限,令原本緊密的關係產生極大的失落感;而對本已疏落的關係,便更顯疏離。然而在這極端的限制中,卻催生和加速了網上聚會連繫的契機和技術,大家由不習慣甚至抗拒的心態,轉化為珍惜及善用這些平台,期能維繫相交相顧,也可於不同時地,同感一靈敬拜主。以往很難想像年長肢體們竟能使用網上視訊一起關心代禱,他們會興奮期待着連線的時刻。網上聚會也衍生了海外肢體的投入,例如以往出國進修的青年團友,只能個別地關心,但當團契在網上進行,他們竟願意抵着時差的張力去參與,也享受其中。

  教會羣體的學習,是環境限制不會也不能奪去彼此相愛的心。這網上連繫的模式,疫情後相信也會一定程度地保留,若能造就信徒對主的追求和委身及促進團契交流,教會樂於按時代轉變。例如繼續祈禱會的直播或錄播,讓未能趕及出席的弟兄姊妹也可參與禱告;又或善用網上模式舉行會議,減輕舟車勞頓的限制。

  與後疫症時代連上的是近年加劇的移民潮,這情況引伸出對海外肢體的關心支援、對留下肢體的情感疏理、對因聚會及事奉人手減少而帶來事工的調節。對肢體離開,我們舉行差遣祝福會,期盼他們帶着主的使命,在外地繼續踐行信仰;對留下的肢體,以講壇信息及團契的週會內容,提醒留下不是沒有選擇,而是繼續選擇實踐使命,建立生命與羣體,延續主的託付。至於聚會人數與事奉人手減少,我們便重編兒童主日學的班級及導師編制,增加靈活度;青少年牧者和導師便增加埋身牧養的空間,簡化固有聚會形式;崇拜聚會既然座位多了,便鼓勵更多傳福音的機會,例如舉辦福音主日等。

  教會要常常記得,環境的順逆起跌不是主人,耶穌基督才是教會的主,只要忠心善良地作主的工,一切的需用,祂全知道,也必供應。

  黃家輝 (基督教宣道會沙田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